進入內容區塊

新北市三芝區公所

新北市三芝區公所
風俗與信仰
  • FB
  • Plurk
  •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 小字
  • 一般
  • 大字
 
前言       
        這裡所謂的三芝地區的宗教信仰,是以一般的民間信仰為主,由於探討民間信仰會涉及許多的因素,在此僅以神明類別為主、以原區習俗、傳入時間、祭祀形式和祭祀範圍作為討論基礎。此外由於沒有資料顯示、三芝地區是否還有平埔族遺留下來的信仰或習慣,所以無法在此介紹。

        三芝地區的民間信仰,從漢人入墾(西元1735年左右)以來,因祖籍的不同在區內各地區產生很大的差異,也就是說各地區有其代表性的神明。這些神明之所以被奉祀為當地的代表,自然有祂的理由。不過有個共通點,那就是這些神明能夠解決居民因天災、人禍、瘟疫、疾病等一切無法掌握的問題。這種需求一直延續到日治初期,這時期在一些仕紳、儒生所主持之下,創立「智成堂」以扶乩方式所出的「鸞書」或「善書」,以儒家倫理為主勸善的功能多民間信仰的色彩少。

        但也在同時期興建「小基隆福成宮」(原名福成宮)以滿足居民對民間信仰的需求。民國六十年代,因為經濟發展,交通便利、教育普及等因素,許多新興的宗教和民間信仰裡的神明也進入三芝地區,他們不見得是因為在地居民的需求而產生的,有一些是主持的人在三芝買或租借土地興建廟宇,信徒就不僅限在三芝地區,也可以透過相關的人脈吸引外地的信徒到此參拜。另外以佛教為思想中心的宗教如慈濟、法鼓山、佛光山、靈鳩山、蓮華寺等則是以吸收在地居民,積極的推廣教義,並且提供一個專屬於信徒聚會的場所。以及近年在二坪頂的「珊瑚貝殼廟」(原名富福頂山寺)則是以貝殼、珊瑚裝飾而成的寺廟,由於造型特殊每逢假日,還吸引不少遊客來參拜。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民間信仰裡面,最特別的是屬於恩主公信仰的「智成堂」,智成堂源自淡水行忠堂,屬鸞堂系統之一支脈,然而發揚光大鑾堂的卻是由「智成堂」開始,尤其是楊明機在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扶出「儒宗神教」,儒宗神教變成鑾堂正式名稱。甚至在西元1978年全省五百餘位鸞堂負責人,齊聚日月潭開會,決議成立「中華民國儒宗神教會」。

        另外就是「小基隆福成宮」,憑著清朝巡府劉銘傳在台北興建的「天后宮」媽祖的名號,在北台灣輕易的佔有一席之地。 
 
小基隆福成宮照片
錫板智成堂照片
 
智成忠義宮照片
珊瑚貝殼廟照片

原鄉習俗 
        當先民來到台灣時一定會碰到因天災、人禍、瘟疫、疾病等一切無法掌握的問題,因此祈求神明的保佑是先民唯一的希望,虔誠的極至就是希望為神明蓋一間廟宇,三芝最早興建的廟宇是智成堂,至今也不過一百年,在那之前沒有廟宇,因此靠從原區帶來的一些習俗,稍稍可以滿足心靈和信仰上的需求。像在廳堂神龕上的神榜與觀音彩(漆)仔、土地公信仰等這是最早又最方便的一種祭祀神明形式。

神榜與觀音彩(漆)仔 
神榜 
        客家人不用觀音彩(漆)仔,而是直接用紙書寫神明的名字稱做「神榜」,至於神明的名字則隨著原鄉縣份的不同而定,甚至於同姓在不同的地方,居住一段時間以後,受到在地文化的影響而稍有差異,事實上有些客家人已經不用「神榜」改用「觀音彩(漆)仔」。

觀音彩(漆)仔 
        一般福佬人神桌上的牆壁掛繪有觀音佛祖、關聖帝君、天上聖母、司命灶君、福德正神諸神神像,稱做「觀音彩(漆)仔」,觀音彩仔源自於何時尚有待考證,由於它的尺寸相當的大和神桌的寬度相當,所以如果家裡的客廳不使用觀音彩仔時可貼一張紅紙或著什麼都不放,只在神桌上放香爐或其他神像,觀音漆仔除了繪神明外尚有一塊繪福祿壽三仙放在神主牌位後面,這是為了區別祖先和神明用的。

        在比較觀音彩(漆)仔和神榜之後,可以發現僅是用文字書寫和圖像的差別而已,用另一個角度看這裡是神的世界,一個神聖的領域,不但時時保持乾淨而且包含許多的禁忌,另外要提到的是祭拜祖先的神主牌,也放在這個神聖的領域,表示祖先也是神。這和媽祖、關公、大道公等神明是由人死後,升格為神是相同的道理,只不過是神格沒那麼高而已。

媽祖 
       三芝地區自清乾隆、嘉慶之際,大部分地區均已開墾成園,但因居民散居各地,故此時尚未形成街市,及至清末人口日增,在今埔頭里中山路一段聚集成市,也就是後來的十坎店,日據之後又把庄役場設在此終於使得埔頭里成為政治與商業的中心,在此時本區尚未出現宗教信仰的中心「廟」,而是借用在今小基隆福成宮旁曾家林氏甘娘的住宅,供奉著民間信仰裡最普遍之媽祖與恩主公(仙公)。

  從錫板智成堂沿革得知,在明治33年(西元1900年)錫板智成堂初創設之時是借曾林甘娘(與曾文惠家族同姓不同宗)的住宅,由此可知錫板智成堂設立的時間相當久,然而錫板智成堂給區民的感覺卻是,「惟因儒教色彩分明,因以教化為目的,反而有不通俗之憾,因此就改善地方來看,建立通俗廟宇是庄民一般的希望」,這是西元1929年增田福太郎主持全島宗教調查時,來到三芝庄由庄長盧根德提出的觀點,對居民的信仰而言,也可以看出興建小基隆福成宮的需要性。

小基隆福成宮建廟之緣起
       該本宮之建乃緣起於民國初年有本區紳耆江蘊章向曾石岳、江安輝、張子清、黃見龍等人提議崇神設廟以繁榮區里,復有曾家林氏甘娘同意將房屋獻為廟地建廟之議,於此出現端倪,惟對迎奉主神卻杳無定論,事有湊巧有日黃見龍前往台北廳參加區長會議,偶見廳後,有一室內藏有神像一尊,始悉乃原安奉於「天后宮」之金面媽祖神像。

  據考:「天后宮」乃前清巡府劉銘傳,於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所建,而媽祖神像乃經蒙皇上勒封之金面雕塑;為專屬達官顯貴崇奉之神;而非一般庶民所膜拜之非金面神像可比,故其尊貴迥異尋常也。黃氏自肘建廟之際巧遇神像,此乃天意也。於明治44年(西元1911年)經申請核准後,恭迎聖母神像蒞香安奉,此時該宮廟宇尚未興建,乃暫厝林氏甘娘之民宅,並積極籌措建廟之事,終於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農曆八月初二舉行落成典禮,恭迎聖母神像入廟鎮座。

恩主公 
        在三芝恩主公習稱「仙公」。沿革:宜蘭縣長江望洋,由甘肅傳來於宜蘭首創新民堂,繼間碧霞宮,再傳頭城喚醒堂,淡水中寮行忠堂,錫板智成堂,智成忠義宮。
明治32年(西元1899年)由儒生郭石定首倡,並得張子清、江勝元二善士之同心協力,又有楊峻德、郭木生、曾瑞樹、曾石岳、郭明德、黃見龍、張維塗、楊維城(楊仲佐)、張迺爵、蔡成金等多人襄助,向淡水中寮行忠堂呈請分堂,於是假金媽祖宮旁林氏甘娘民房,創設鸞堂,堂號「智成堂」。安奉五恩主。南天文衡聖帝關、南宮孚佑帝君呂、九天司命真君張、先天豁落靈官王、精忠武穆王岳。
      在大正2年(西元1913年)堂分兩處「錫板智成堂」與「小基隆智成忠義宮」。

錫板智成堂
        大正2年(西元1913年)分堂後由郭石定、楊峻德、楊元章等人主持建堂任務,邀請楊救貧仙師擇地錫板里現址,並定坐北朝南,香螺吞肉,兩獅相馳走,龜蛇把水 口,另由地理師楊元章定分堂。
智成忠義宮(原名:小基隆智成忠義宮)
       大正2年(西元1913年)分堂後暫奉於張子清家,初分堂並未立即建廟,13年後由張迺爵、曾石岳、盧根德共同發起建廟,隔年正殿竣工迎五恩主金身鎮座,改稱「智成忠義宮」。

土地公 
      土地公信仰為最原始的信仰,大凡先民只要是到了落腳之地,第一件事就是要祭拜天地,尤其是從開墾土地到收成之際,拜土地公絕對不可或缺,拜土地公平日初一、十五在家裡的門口祭拜,遇到收成的時候,準備一些飯菜挑到稻田邊,找一塊較平的地,對著自己的土地祭拜。

       土地公信仰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族群的色彩,分布在三芝境內土地公廟大大小小約有一百間,從最簡單的幾塊石頭疊成小廟,到佔地數十坪,耗資數百萬的都有,土地公神像從立石為像到刻「福德正神」的石碑,以及石刻神像,交趾陶神像不僅豐富也充滿藝術的氣質,另一方面順應居民的需求,土地公的職責也從單純的守護土地的農業之神,擴充到里落與家宅的守護神、墳墓守護神、財神、山神、社會雜務之神。土地公神像可分為持拐杖,照顧農民土地之土地公及持如意、元寶視為財神供奉在自家或商店之土地公。

        土地公管轄區內,人民生活禍福與土地公息息相關,因此,舉凡生育、成年、結婚和喪葬都要祭祀或卜問。

       由於土地公和人的關係密切,同時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三芝目前尚未有香火鼎盛的土地公廟,或是特別大間的土地公廟,然而卻不影響土地公信仰的本質,或是祭祀圈內的一切活動。尤其是「吃福頭」的特殊宗教活動,其組織成員與活動方式,不只是很單純的聚餐方式而已。

       土地公廟的主要祭祀日為二月二日土地公生日,然而在土地公廟祭祀圈內尚有八月十五日的「吃福頭」,或者是其他日子原則上一年有兩天「吃福頭」的活動。



 
瀏覽人次:2306 人 更新日期:2021-02-05
收合